惊人的关系铁律:一个人对亲人暴躁,对外人和善,其实是这些心理发表时间:2024-07-14 09:47 ![]()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人? 面对陌生人,同事,朋友的时候,他表现得很礼貌,客气,和善; 可回到家里,面对父母、爱人和孩子,态度就比较差,情绪不稳定,脾气暴躁。 也就是“对内指责,对外讨好迎合”。 一个人身上有这种矛盾的差异性,是什么心理? -01 对亲人暴躁,对外人和善的几个心理 第一:防御机制与对抗家人的心理 面对陌生人,你不确定对方是否会伤害你,是否会包容你,所以你最大程度表现出自己的善意,这就是人自我保护的意识,也就是潜意识中的“防御机制”。 就像人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,开始会很安静,去观察周围的一切,直到察觉这个环境对自己没有什么伤害,才会一点点打开好奇心去探索。 对家人脾气暴躁说明什么? 其一:他认为家人是不会伤害到他的,如此亲密的关系,只有家人才能无条件包容他。 其二:将父母对自己的伤害,指责,转移到爱人和孩子身上。 因为爱与伤害,这两者是“互不抵消的”。 父母爱你是真的,伤害过你也是真的;爱会随着年龄增长被你转移到你自己的家人身上,于是父母对你的伤害就被你放大了。 你对家人的暴躁,实则是对你过往承受过的伤害的一种反抗和情绪转移。 第二:社交边界与安全感区域 一个人在社交中表现得和善,礼貌,说明他对外人有明确的“边界感”; 至少和外人相处起来,他是让人相对舒服的。 但面对家人呢? 家人就是边界感以内的,让他感觉到安全感,感到舒适放松的区域。 一个人身上好的特质,被留在了外面; 不好的特质,都在放松的家庭中展现出来。 于是,必然会产生对家人脾气暴躁的一面。 ![]() 第三:希望自己“被看见” 所有愤怒的背后,其实都藏着一个人的心理需求。 比如说: 丈夫下班回家后,刚坐在沙发上准备休息一会,就遭到了妻子的指责。 丈夫很懵:“我上了一天班,我好累,你又发什么疯?” 妻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? 她做好饭菜等着,收拾一天家务,又带孩子看孩子,她也特别累。 她需要的是什么?是赞美,是认可,是丈夫对她的关心。 但丈夫回家后,并没有看到地面很干净,饭桌上还有饭菜,衣服洗干净挂了起来…… 于是,妻子就感觉很失落,很难过,没有被看见。 想一想家人之间的矛盾,是不是很多都是这个因素导致? 越亲近的人,就越渴望自己被看见; 跟外人相处,你并不需要对方为你做什么,也不会轻易为对方做什么,所以你不需要被看见什么。 当你没有看到对方的内心需求,对方就会变得暴躁、情绪化。 第四:没有完成与父母的“心灵割裂” 举个例子: 一个男生,从小到大被母亲指责,管束,母亲对他的教育方式特别严厉。 他一直生活在母亲的威严之下,对母亲有天然的恐惧。 长大后,想要反抗母亲,可是又做不到。 于是,当他进入婚恋关系,组建自己的小家庭,就会将潜意识里隐藏的对母亲的不满和对抗情绪,转移到妻子身上。 本质上讲,这就是“心灵上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割裂、和解”的过程。 ![]() -02 如何跟容易发脾气,常常指责你的家人相处? 解决方法排序: 看见需求>对抗>远离。 排序的依据:你是否有足够多的耐心与爱。 如果你觉得,你是一个有耐心的人,并且你很想缓和、改变你们的关系。 那么你可以尝试第一个。 第一:试着分析对方每次情绪不稳定背后的原因。 是他希望被你赞美,被你看见吗? 是他在外面受了委屈,需要你安慰吗? 读懂他发脾气的原因,找到原因,再对症下药。 第二:选择对抗,就要承担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”的结果 如果你性格同样刚烈,不愿意屈服,很倔强; 那么你完全可以表现得比对方更强势,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。 “我可以包容你的情绪,理解你的辛苦,但不代表你随意地把所有委屈,愤怒都发泄在我身上。” 在外面受了委屈,被人欺负,回家就欺负自己的家人,这是没本事的表现。 家人可以包容你,但不代表要做你的“出气筒”。 第三:选择远离 一般是子女逃离父母。 长大后读了大学,参加工作,减少了回家的次数;逃离父母,才能避免被父母指责挑剔。 其实当你到了一定年龄,你才能明白: 你对家人的态度与心情,都是一个逐渐和解的过程。 开始时很愤怒,后来就变成了麻木; 开始时想逃离,后来就变成了和解。 每一个情绪不稳定,对内指责对外讨好的人,内心都住着一个“残缺的自我”; 他们无法救赎自己,所以将内心的破碎转移到亲近的家人身上。 作为家人,你要么选择救赎,要么选择保持一些距离,别无他法。 话题:遇到“对内指责,对外和善”的家人,你会怎么做?
文章分类:
新闻资讯
|